《光明日报》2012年12月3日16版“贯彻落实十八大精神”栏目刊登文章《必威:以内涵式发展推动学校建设》,报道我院“山东省名校”建设。全文如下:
必威:以内涵式发展推动学校建设
必威作为潍坊市唯一的一所市属高职院校,今年与山东师范大学等28所高校被确定为山东省名校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,肩负着为潍坊建设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重任,踏上了建设“山东省名校”的高职教育办学新征程。
务实的高职办学之路
必威成立于2001年。在10余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,紧密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需要,坚持“立足潍坊、辐射周边、面向全省、服务区域经济”的办学理念,牢固树立内涵发展的办学之路,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核心,完善品牌特色专业建设,着力培养学生综合职业能力,教育教学质量得到不断提升,为全市经济社会转型跨越发展提供了坚强的人才智力支撑。
学院实施“名师”培养战略,387名硕士和博士学历教师,1名国家级教学名师、5名省级教学名师、4名全国农业职业教育教学名师,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、5个省级教学团队,组成了一支高素质的职教师资队伍,成为学院内涵建设与人才培养的牢固基石。
专业建设走在了全省前列,7个专业被确定为山东省高等学校特色专业,2个专业被确定为国家财政专项资金重点支持建设专业,1个专业被确定为全国中职教育示范专业,3个专业被评为潍坊市品牌特色专业。2处实训基地被确定为国家职业教育实训基地,多处实训基地被确定为省级实训基地。
3门国家级精品课程、29门省级精品课程及一批院级精品课程,构建了国家级、省级和院级三级精品课程的示范引领机制和培育促进机制,形成了符合学院内涵建设与发展要求的课程建设格局,在培养“职业素养高、上岗时间快、实践技能强”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。
学院大力推进校企合作办学、合作育人、合作就业、合作发展,与200余家企业建立了长期稳固的合作关系,探索建立了“企中校”、“校中企”、“校企校”、订单培养、专业共建、设立企业奖学金、共建技术研发中心、组建职教集团等全方位合作模式,建立健全“专业教师进厂、技术专家进校”的人力资源互动机制,走出了一条校企联动、共育人才的新路子。
以服务地方经济建设为己任,依托学院7个市级工程技术中心,学院主动面向经济建设主战场广泛开展科学研究、技术开发、科技服务和成果转化工作。近几年,学院承担完成了国家、省、市级科研课题280项,200多项科研成果获市级以上奖励;充分发挥人才、技术、设备、信息综合优势,依托近10处全国、全省社会培训基地,广泛开展各种形式的社会培训,年培训各类技术和管理人才10000人次。
在10余年的建设发展过程中,学院积极面向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办学,服务青年成长,为社会培养、输送了25000多名高职毕业生。毕业生就业率一直保持在98%以上,毕业生以“职业素养高、上岗时间快、实践技能强”受到社会广泛好评,在各自工作岗位上取得了优异成绩,成长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。
“普通教育有高考,职业教育有大赛”。国家和各省市近年来举办的职业院校技能大赛,已成为职业院校人才培养水平的试金石。近年来,学生参加国家、省、市各类职业技能大赛并获得500余项奖励。2012年山东省职业院校技能大赛,必威学生荣获8个一等奖,3个二等奖和1个三等奖,总成绩列山东省首位。2012年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,该院代表山东省参加11个项目的比赛,荣获2个一等奖、4个二等奖、5个三等奖。
技能型特色名校建设蓝图
2012年11月5日,山东省教育厅、财政厅正式公布了山东省高等教育名校建设工程首批立项建设单位。必威被确定为首批建设单位。
学院自2011年11月开始启动“名校建设工程”申报工作。在众多申报高校中,学院以显著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和鲜明的办学特色,顺利入选,成为学院发展史上一个重要里程碑。
学院党委书记陈仁杰表示:“建设‘山东省名校’,是全院师生员工多年来的心愿和期盼。要结合学习贯彻十八大精神,紧紧抓住这一战略机遇,积极响应学院号召,迅速行动起来,在全院上下掀起加快建设山东名校的高潮,解放思想,更新观念,转变作风,扎实苦干,顽强拼搏,将名校建设的各项工作做到一流水平,为加快建成全省名校而积极努力。”
院长王家爱提出了学院名校建设的宏伟蓝图:
——名校建设的总体目标,就是瞄准国内一流,建设一所国内有影响、省内领先、独具特色、起示范带动作用的技能型特色名校。
——名校建设的基本思路,是“12345”,即围绕“山东省名校”这“一个目标”,突出内涵建设和滨海新校区建设“二大重点”,实施名专业、名教师和名学生“三名工程”,培育专业特色、育人特色、管理特色和文化特色“四大特色”,落实组织、政策、制度、经费和宣传“五项保障”。
——名校建设工作的着力点,一是坚持宗旨,准确定位;二是加强专业建设,彰显专业特色;三是深化教学改革,彰显育人特色;四是加强校园文化建设,彰显文化特色;五是抓好体制机制建设,彰显管理特色;六是抓好科技和社会服务工作;七是建设一支素质精良的师资队伍;八是加快改善办学条件。